一、 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应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并能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外文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写、译能力以及基本的听、说能力。为IT行业培养能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以及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方式 (1)研究生以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主。
(2)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研究生导师组由 3 ~ 5 人组成,不同学科背景的多位导师参与指导,发挥导师集体指导的作用。
(3)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围绕论文选题和科研项目,走出去,深入社会,向实践学习。
三、学习年限及要求 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5至3年。允许研究生提前毕业,提前毕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学习成绩优异。必修课程平均成绩不低于 90 分,选修课平均成绩不低于 80 分。
在中文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文章各 1 篇。其中,导师为第 1 作者、研究生为第 2 作者 1 篇;研究生为第 1 作者、导师为第 2 作者 1 篇。
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少于 30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的学分不少于 20 学分。科研及实践环节的学分为4学分。
四、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1. 研究方向
(1) 分布式网络测控制技术及应用
(2) 智能交通系统
(3) CAD应用研究
(4) 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
(5)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
2. 课程设置
类别 |
序号 |
课程名称 |
总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注 |
Ⅰ |
Ⅱ |
|
公共课 |
|
第一外国语 |
216 |
6 |
√ |
√ |
|
|
自然辩证法 |
54 |
2 |
√ |
|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36 |
1 |
√ |
|
|
基础理论课 |
|
计算方法 |
80 |
2 |
√ |
|
|
|
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 |
80 |
2 |
|
√ |
|
2405210 |
组合数学 |
54 |
3 |
√ |
|
|
2405220 |
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 |
54 |
3 |
√ |
|
|
2405230 |
并行计算系统 |
54 |
3 |
|
√ |
|
2405010 |
计算机系统分析与设计 |
54 |
3 |
√ |
|
|
2405020 |
操作系统分析与设计 |
54 |
3 |
√ |
|
|
专业课 |
2405080 |
分布式计算机网络测控技术 |
40 |
2 |
|
√ |
|
2405090 |
数字信号处理 |
40 |
2 |
√ |
|
|
2405040 |
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 |
40 |
2 |
|
√ |
|
2405140 |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
40 |
2 |
√ |
|
|
2405150 |
数据通信 |
40 |
2 |
|
√ |
|
2405240 |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
40 |
2 |
|
√ |
|
2405070 |
CAD方法与技术 |
40 |
2 |
|
√ |
|
2405030 |
软件工程方法学 |
40 |
2 |
√ |
|
(二选一) |
2405250 |
程序设计方法学 |
40 |
2 |
|
√ |
2405130 |
面向对象技术 |
40 |
2 |
√ |
|
|
2405260 |
计算机仿真技术 |
40 |
2 |
√ |
|
|
2405270 |
算法设计与分析 |
40 |
2 |
√ |
|
|
2405280 |
分布式系统 |
40 |
2 |
√ |
|
|
2405290 |
蓝牙技术 |
40 |
2 |
√ |
|
|
选修课(非学位课) |
2405120 |
网络编程技术 |
40 |
2 |
√ |
|
|
2405300 |
自动控制原理 |
40 |
2 |
√ |
|
|
2405160 |
软件新理论与新技术 |
40 |
2 |
|
√ |
|
2405180 |
数据融合技术 |
30 |
1 |
|
√ |
|
2405190 |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 |
30 |
1 |
|
√ |
|
2405200 |
公路交通计算机应用技术 |
40 |
2 |
|
√ |
|
2405050 |
智能计算 |
40 |
2 |
√ |
|
|
|
2405310 |
信息系统建模技术 |
40 |
2 |
√ |
|
|
|
2405330 |
中间件技术 |
40 |
2 |
|
√ |
|
|
2405340 |
虚拟现实技术 |
40 |
2 |
|
√ |
|
|
2405350 |
图像识别 |
40 |
2 |
|
√ |
|
|
2405360 |
软件项目管理与评估 |
40 |
2 |
|
√ |
|
|
2405100 |
计算机安全与密码学 |
40 |
2 |
|
√ |
|
|
2405370 |
专家系统 |
40 |
2 |
√ |
|
|
说明: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为学位课。选课时学位课不少于20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 |
五、科学研究及实践环节 (1)学术活动(1学分):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6次以上学术活动。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
(2)文献综述报告(1学分):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文献阅读要结合课题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文献综述报告要反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不少于4000汉字,其中参考文献应不少于20篇。
(3)专业外语(1学分):由指导老师负责指导研究生选读和笔译相关专业外文文献。
(4)实践环节(1学分):以参与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等形式完成。教学实践的方式可分为辅导某门课程、答疑并批改作业,协助指导实验课或毕业设计等。
(5)开题报告(1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硕士研究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在阐明论文的目的、意义和成果时,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理暂行实施办法》和《长安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获准参加答辩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和科研及实践环节学分,外语通过学位英语考试或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